一个人的命运,不仅与他的环境息息相关,也和他个人的努力密切相连,更深层次的因素还在于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。有一位以开国少将身份著称的将领,他的三名警卫员中,有两人后来晋升为司令,而他最信任的那位却选择了回到土地上做一名农民。这位开国少将正是陈仁洪将军。
陈仁洪生于1917年,家乡在江西省的铅山县。1931年,他便参与了红军,脚踏实地地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逐渐成长为营级干部。在伟大的红军长征后,陈仁洪在闽北军分区担任教导大队一中队的指导员,参与了为开辟资溪、光泽、贵溪游击区而展开的艰苦斗争。
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,陈仁洪又在新四军中承担起了营长和团长的重要角色。到了解放战争时期,他一度担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第16师和第24军第70师的师长。当时,为了确保指挥官的人身安全,军队规定每名师级干部都要配备三名警卫员。
展开剩余58%陈仁洪身边的三名警卫员分别是崔勇德、姚学春和朱光,其中崔勇德来自盐城县上冈镇的宋楼河东小崔庄。三人的职责各有不同,姚学春和朱光主要负责在门外进行守卫,而崔勇德则担任陈仁洪师长的贴身警卫。
崔勇德之所以能成为陈仁洪将军最为信任的警卫员,除了他出身背景不错和卓越的枪法外,还归功于他在战争中的丰富经历以及阳光的外貌。此外,崔勇德为人务实且勤奋,做事灵活,因而深受首长的喜爱与器重。
崔勇德紧随陈仁洪将军的岁月长达七年,基本参与了华东野战军的所有战斗,甚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跟随其身。他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步成长为连排级干部。战后,三名警卫员因各自的表现相继被送往军校深造。
在陈仁洪的关心下,崔勇德进入了重庆的解放军第二步兵预备学校学习,毕业后又在部队工作了三年。1962年,我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,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境。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,崔勇德毅然选择从部队转业回到故乡盐城县,成为了一名农民,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与此同时,和崔勇德同为警卫员的姚学春和朱光则继续留在军队中,随后都陆续升任军分区的司令,最终都享受到了正师职的待遇。许多人对此三位警卫员的不同命运进行了比较,认为崔勇德的选择颇为可惜,认为如果他坚持留在部队,凭借首长的厚爱,他的前程定然大为不同。然而,崔勇德从未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。他曾对家人说,在国家面临困难时义无反顾地回到农村,是他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选择,自己经历一点苦,又算得了什么呢!
发布于:天津市蜀商证券-股票配资网门户-按月配资开户-配资天眼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