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抗战期间,尽管国共合作,但我党的活动面临着极大的困难,特别是在国民政府控制的区域,活动环境异常严峻。经费匮乏、资源紧张、限制重重,开展工作几乎无从下手。然而,在这片艰难的土地上,有一位女性英雄,她为我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那就是被邓颖超誉为“红色老板娘”的周宗琼。
周宗琼于1910年出生在重庆。自小她便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。她毕业于北平女子第一高中后,回到重庆,曾担任小学校长。然而,由于她在课堂上倡导革命思想,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监视,最终不得不离开教育岗位,开始了另一段人生的历程。
后来,周宗琼嫁给了重庆天成厂的一名职员——任宗德,两人共同投身到工厂工作中。然而,由于天成厂经营不善,最终宣告破产。夫妻二人没有获得任何赔偿,但周宗琼并未因此气馁,反而带着一部分厂里的设备,入股到合川酒精厂,开始了新的经营之路。凭借她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卓越的经营才能,合川酒精厂迅速走上了正轨,业绩不断攀升,利润也逐渐增长。
就在这时,日军对重庆展开了猛烈的轰炸,城市满目疮痍,战火蔓延,民众的生活困顿,住房异常紧张。周宗琼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商机,便决定借着建设酒精厂办事处的机会,兴建了两层楼的小楼房,打算出租。没想到,在房屋还未完工之时,就有多家公司和个人前来租赁。
展开剩余73%有一天,周宗琼的朋友周予来找她,告诉她《新华日报》即将开办,正愁找不到合适的办公地点,恳请她将一楼出租给他们。周宗琼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从此,她正式开始为党工作,成为我党坚定的支持者。
当时,《新华日报》的经营非常困难。按照周恩来的指示,周宗琼不仅为《新华日报》提供了资金支持,还成立了一家酒精厂,以确保资金的来源。在她的精心管理下,酒精厂的业绩得到了飞速发展,年收益达到千万元。而其中80%的收益被周宗琼用于支持《新华日报》的出版与发行,确保了这一党的重要宣传工具能够持续运作。
在这个过程中,周宗琼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,但都未得到批准。周恩来亲自写信给她,解释道:“目前党在重庆的工作十分艰难,你作为党外人士的身份,能够更灵活地开展工作,发挥更大的作用。”周宗琼深知大义,理解周恩来的深意,于是决定继续以党外人士的身份,默默奉献,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。正因为她的贡献,邓颖超将她誉为“红色老板娘”。
当时,南方局需要与党外人士接触,但并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。周宗琼便在老家韦家院坝的大院里修建了一栋房子,作为与党内外人士的联络点。这座房子不仅成为周恩来与李公朴、沙千里等革命人士的聚会场所,也成为了周恩来为革命事业做报告的地方。值得一提的是,周恩来第一次见到周宗琼时,紧紧握住她的手表示感谢。当时,周宗琼的四岁小女儿从屋里跑了出来,周恩来关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,小女孩天真地回答说“任时来”。周恩来风趣地说道:“你母亲的名字和你的名字中,都有我名字的两个字。”从此,周宗琼的六个孩子都随她姓周,作为对周恩来深深的敬仰。
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在控制区实行了白色恐怖,重庆的党员面临极大的危险,必须迅速撤离。但由于缺乏资金,撤离计划陷入困境。关键时刻,周宗琼决定将手中的货物以低价出售,换来了数百万资金,成功帮助40多名党员安全撤离重庆。
1946年,国共谈判破裂,党在上海的工作机构完全暴露,急需转移,但同样缺乏足够的资金。周恩来再次向周宗琼求助,她毫不犹豫地卖掉了一个面粉厂,用所得款项筹集到上千万资金,帮助上海的党组织顺利撤离。
新中国成立后,周宗琼被安排在水利部工作。1956年,在周恩来亲自安排下,周宗琼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实现了她多年的心愿。
晚年时,周宗琼接受记者采访,有人问她当年为革命提供了多少资金,她笑着回答:“有人说我们党欠我周宗琼几千两黄金。我退休后算过,确实有这个数,但我从不和党算账,要算就算是我交的党费吧。”她用幽默和坚毅,表达了对党的深厚感情。
1996年,周宗琼去世,享年86岁。她的伟大贡献和崇高精神,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蜀商证券-股票配资网门户-按月配资开户-配资天眼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